【读书笔记】|【郑石】娄烨电影的欲望逻辑|【吕佳佳】冷笑话的语言学研究

发表于 · 归类于 读书&笔记 · 阅读完需 20 分钟 · 留言

【郑石】娄烨电影的欲望逻辑

绪论

“反叛”
第五代 - 宏大叙事,对古旧中国的想象
第六代 - 庞杂多元,多话语多意识形态
解构历史围城,消隐城市的标签,将空间压缩为人物的附庸
为人物去符号化。不再为群体的代言,重视个体的生存体验

消解 - 中国人/电影建立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建构 - 自身的形象

环境 - 空间/城市概念
人物 - 人物自身的形象;人物的自我表达

娄烨电影特色
如何与拉康理论契合
在此路径中各项元素的运作,内涵与价值
理论分析;经验归纳;个案分析
多重人物&人物、人物&空间的镜像关系
人物的生存以匮乏为前提
人物对填补欲望的渴望
人物对他者想象性/象征性认同

与拉康欲望理论的契合

需要 - 欲望 - 需求

需要 - 指向明确对象,一旦得到对象即被满足
欲望 - 产生于需要与需求的断裂处,无法表达为“需求”的“需要”转化为欲望
需求 - 总是以语言来表达 - 能指的狭隘通道

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婴儿阶段:
母亲 - other - 获得需要&寻求需求的对象
父亲 - Other - 语言秩序最初的能指代表,社会制度,法规

fort - da
母亲离去 - 回来
对母亲占有欲的体现,对母亲在场/不在场的真实情绪
婴儿试图进入语言秩序的体现
语言指向一种缺失或不在场

为满足自己得到满足的欲望而认同并试图成为父亲
在寻求满足的过程中不得不去承认认同他者的欲望
模糊宏大的历史背景(X)
精确具体的城市(O)

人物摆脱符号化的困囿,身份复杂

主旨相近 - 寻找(爱情的处所,心灵的归依)

身体 - 探寻世界的直接方式

最隐秘的场所,最直白的告解,并不体面但直观赤裸

身体仰仗另一个身体以鲜活其存在的价值,并非共生而更像攀附;独立存在即迎来毁灭
精神独立强大而脆弱

无情色意味的性爱与无血腥残忍的死亡,直接的爱与死,依附于先天的匮乏

身份 - 城市寓言的边缘人

被精英和主流文化排斥或忽视

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偏低并且无法扭转
沿袭着社会传统和文化的规定和观念而无法被主流社会认可

情感被动,看似主动追求爱情,谋取在爱情中的地位,却也在无意之间受到他者摆布而成为被动方
渴望得到爱情和爱人的认可进而寻找到缺失的另一半,但却在追索中失去自我

空间 - 现代都市的另类想象

第五代 - 集体的记忆
第六代 - 日新月异的社会交变

废墟、破碎的城市形象 - 电影叙述中的多种可能性&对城市的另类想象和个体视角
残破的空间可能暗合人物主题的异化,人深藏的欲望和交错复杂的身份在其中愈发难以得到满足和确认

匮乏的偶合——《颐和园》中的身体张力

匮乏 - 无穷,神秘且原始,直接催生欲望的诞生
欲望被压抑进无意识,无法被触碰言说,无法满足

沉默寡言,边缘无助 - 丧失有效沟通的功能
以身体沟通 - 有效直接
身体为许多重要叙事段落中的直接表现主体

主体的匮乏 - 因固有的匮乏,试图用身体找回所丢失的东西
他者的缺失 - 作为欲望客体的他者在一定程度上或具体在与主体的情感关系中缺失

匮乏的主体

陷入“失语”,将痛苦诉诸文字;当文字无法完全解救便“气息耗尽”

身体似乎成为唯一有效的方式

渴望母亲般的人拥抱自己以重拾温暖满足
身体成为欲望的能指,于爱情镜像中渴望寻求完满的自我形象,渴望于构建起爱情形象的他者合二为一

欲望的填补

性爱镜头大量出现,不加渲染,粗粝直白
没有窥视和猎奇,而是真实生活常态,人物欲望最直接的投射

由匮乏引起的身体探索,试图在寻找中弥补不足的交流能力,找到另一半的存在、

以身体姿态和表情竭力表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灵深层情感
追逐自由 - 但由于匮乏的固有存在,人物的自由终将被压制

欲望的客体指向

身体 - 有意指的能指符号
发生情爱关系并被指认为爱情的对象 - 他者 - 构建爱情的重要参与者,用身体与世界沟通的经验来源

欲望填补的落空

男孩子们对余虹“欲望”的填补仅仅是相对的维持
“欲望”终将归于永恒的匮乏

小军 - 更多是陪伴。
以身体的倾诉 - 小军需要余虹的长久相伴,但余虹无法满足

周伟 - 最长久纠缠的恋爱关系 - 主要的欲望客体对象
长久恋爱关系源于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互相的欲望:对爱的渴望,在激情褪去后爱情丧失美好和新奇
周围需要更为温顺的女子为伴,分离成为必然

唐老师 - 引起余虹在精神世界的共鸣
分享最隐秘的心情(日记)而遭拒
余虹奋不顾身,唐老师无法承担

吴刚 - 没有矫揉造作,不善言辞但赤诚
为了不因贫穷而在未来造成怨怼,余虹离开

他者 - 不完整,他者诉求 - 不一致
余虹在他者的欲望中不断建构自己却无法接受来自他者的规训,无法变成他者所欲求的模样
急于在他者身上找到“另一半”的处所,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缺乏
执拗于独立强大的精神系统,放弃跨入他者设定的藩篱

镜像的祛魅——《苏州河》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美人鱼 - 能指
对幻影产生虚幻性认同和迷恋,但当想象遭遇现实,一切成为泡影,再次因匮乏而寻找爱 - 拉康意义上的悲剧

那喀索斯魔咒

镜像阶段 - 身体感受四分五裂,婴儿却在镜像中产生想象性认同 - 前所未有的完整感 - “我”的成立
镜像阶段 - 自我确认和认证的标志,自我意识出现

“一次同化”下的人物身份建构

“我”的表述飘忽不定
“我”的叙说串起线索,但时常在“我”和非“我”间切换 - 不确定性

马达在心理上拒绝牡丹的缺席,寻找牡丹并无意间碰到与牡丹长相相同的美美,美美拒绝,质疑,接受
美美和牡丹共享同一能指 - 长相;美美作为美人鱼的形象与牡丹最爱的玩具对应 - 为美美带来想象性的暂时满足

美美陷入迷惘,无法区分自我

镜像的误认

拉康镜像阶段的悲剧 - 主体对镜像的认同导致对自我身份的误认

主体一生寻找他者的承认(镜像阶段的他者:镜中之像;母亲在场的确认)

美美贴上贴纸,试图获得与牡丹的认同 - 异化了主体
马达牡丹依偎喝酒,车毁人亡,美美到达现场 - 虚幻的认同破灭
无法得到对爱情欲望的圆满,再次寻找爱情

“凝视”下的身份建构

欲望在看的领域被确立(看:主体观看镜中像;镜像阶段引申出的凝视理论)
凝视 - 来自客体世界的折返目光(我只能从某一点看,却在四面八方被看)
携带着客体世界对主体的欲望,帮助主体建构想象性的自我 
- 母亲在镜前反复用目光、动作告诉婴儿,镜中的那个形象是它
- 婴儿获得母亲目光肯定,意欲成为此整体形象
- 凝视下的认同必然促使主体的进一步异化

马达的凝视 - 美美获得想象性爱情的全部来源
美人鱼、牡丹花贴纸 - 美美试图进入马达精神世界的唯一途径
试图成为牡丹,但最后马达还是离开了 - 凝视下无效的自我建构

“我”的凝视 - 摄像机的凝视,具有故事性与不确定性
性感是“我”对美美的印象,这种凝视投射着“我”对美美 - 欲望客体的全部想象
对马达&牡丹/美美的冷静粗糙叙述 - 不相信真正爱情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欲望态度

父权的空间——《推拿》中的空间书写

拉康:俄狄浦斯情结三阶段
- 母-子,婴儿认为自己是母亲的欲望对象,但匮乏如影随形。经历与母亲的分离以及镜像认同后流露出自主性倾向
- 父-母-子,父亲登场,婴儿被迫体会到父亲的威严和语言的强大 - 权威,规训,秩序,规则
- 父-子,找到自己位置并认同父亲权威,婴儿不再与父亲形成竞争而是将其作为学习和效仿对象
父亲 - 本应掌管母亲快乐的欲望的对象
幼儿通过指涉叫做父亲的空无,以和此前无法获得的不可能的事物结成某种联系
空间 - 任何生活形式与权力运作的基础

交叉空间 - 盲人与健全人共处的空间 - 按摩院
封闭、狭小、让盲人感到安全的按摩院
旁白:有眼睛的地方 - 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对应的 - 边缘社会
看得见/看不见 - 区分主流与边缘的主要依据
健全人在按摩院中为边缘、从属,但仍能彰显出“主流社会”的优越 - 对按摩院的无情挑战

内部空间 - 盲人群体独处的空间 - 集体宿舍
听觉成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看不见”成为暧昧发生的前提与屏障
集体宿舍 - 父权的喻指,局促的空间浓缩着对本我的威严克制
人物的欲望不再自由,情感宣泄找不到恰当的突破口

外部空间 - 健全人主导的空间 - 洗头房
为成为费勒斯的拥有者,婴儿开始向父亲认同
与母亲的乱伦欲望的压制
阉割焦虑并未随着主体性的获得而消退,而是在成长中以最冷酷的形象在婴儿的意识中显影

象征Other的能指空间 - 练舞厅,王大夫家,洗头房
对健全人 - 享乐与温馨的处所
对盲人 - 暴力、权力、秩序的规训场

主流社会的审判 - 练舞厅

比相亲更动人的主流社会
对盲人的直接的侵凌体现。Other的秩序隐秘在一片美好光亮下
对主流社会的向往 - 来自主流社会的威胁
沙复明 - 在他者的嘴中反复确认“美”的样子和在场
与都红失散的舞池中起舞的人 - 主流社会的喻指

对父权的反抗与归顺 - 洗头房

小蛮 - 自我流放的边缘人
小马陷入对小蛮或者对依存关系的迷恋

扫黄 - Other的再次降临

小蛮成为小马的欲望客体

父权的规制 - 王大夫家

健全的父母、弟弟弟妹显得无能,并且相较于盲人更显得在人格和道德上有缺陷。王大夫使命感道德感强

但王大夫面对父权的规制时仍然丧失了话语权
弟弟欠下赌资要他还,王大夫丢掉尊严磨走讨债者痛苦不已,父母夸赞他为小儿子流血的无比正确的牺牲。王大夫:我不是这样的。

【吕佳佳】冷笑话的语言学研究

引言

研究较少 - 传播载体&对象单一;处于发展阶段,语料庞杂不成系统难以归纳整理;笑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用概念合成理论浅析冷笑话 - 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冷笑话进行分析阐释
对冷笑话的概念还没有比较清晰完整的界定,对冷笑话的特点和制笑机制的分析不够深入

冷笑话的汉语语用分析 - 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冷笑话的特征
分类 - 故意曲解正常话语;利用关联原则
定义不够精确,分类不够具体

冷笑话初探 - 讨论构成方式,但没有分析内在制笑机制

确切定义
分析冷笑话特点
详尽分类
从语用和认知角度剖析显性和隐性制笑机制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简单分析

冷笑话的界定

“冷” - 企鹅的冷;听完的无语感
实质性的起源是脑筋急转弯
幽默 - 运用滑稽、双关、反语、谐音、夸张等表现手段把缺点和优点、缺陷和完善、荒唐和合理、愚笨和机敏等两极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地集为一体

笑话 - 引人发笑,供人当笑料的事
形式较为确定
笑点明显
以逗乐为目的

黑色幽默 - 幽默且绝望。辛辣病态,清性的幽默,压抑的笑,悲伤的喜剧
强调社会大环境

冷笑话 - 顺其自然流露的幽默,让人发愣,不解,深思,顿悟,回味
形式随意多样
笑点不明显(有时“不好笑”本身也是笑点)
未必以逗乐为目的
the bad joke/the cold joke/烂gag/烂梗
冷 - 讲的人很平静,听的人暂时不解其意

冷笑话的特点

以网络为载体
匿名性的网络 - 自由平等的创作平台
有效的传播方式

彻底的娱乐性
笑话 - 短小滑稽,政治讽刺,具有历史、社会与政治价值
冷笑话 - 主要继承娱乐性,基本不涉及历史和尖锐的政治内容
摒弃讽刺,放大娱乐

自身价值的两重性
听者积极 - 幽默
听者消极 - 无聊
模糊高雅&大众、艺术&日常经验
世俗化、个性化、虚拟化、权威消解、草根崛起
传统道德权威和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无厘头” - 佛山俗语,指人说话干事离谱,不循常理但也不是毫无道理
幽默自嘲同时无可奈何
缝合毫无联系的人事言语思想意识 - 瓦解整体性和庄重感
跳跃的思维、观念的混淆、无节制的夸张 - 玩世不恭的态度,摒弃理性,崇尚荒诞
听者的超文本解读 - 文本荒诞、去权威、去中心,需要结合背景理解

冷笑话的分类

按内容:
和谐/不和谐
有聊/无聊
扯谎/针砭事实
实用/吹水
低俗/正经
弱智/

按系列:
兔子系列
小明系列

故事

有角色和完整情节

食人族酋长得病,只能吃素,遂改吃植物人
“我发誓要让你们吃到苦头!”面对食人族,王老汉一头撞死在苦瓜上

问题

特指脑筋急转弯

巧克力和西红柿打架赢了,为啥?因为巧克力棒
小明的炮友叫啥?透明人
最脑瘫的句式是什么?自问自答式。

对话

有角色、问答、情景的简短对话

算命先生:你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
我:确实,我身上有15块8角,因为我就要到这么多

条列

对同一问题的多种回答。

问:鸡为啥过马路?
柏拉图:为了追求更高的善。
亚里斯多德:为了发挥潜能。
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或是马路过鸡。取决于你的参考座标。
达尔文:鸡不再栖居在树上之后,这是合理的进化方向。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佛祖:你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表示你否定自己本具的鸡性。
孔子:未知人,焉知鸡。
老子: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其道理无法以语言表达。
庄子:那只鸡好快乐啊!
惠子:你不是那只鸡,怎么知道那只鸡为什么要过马路。
公孙龙:过马路的鸡不是鸡。
孙子:这只鸡有勇无谋,不宜为将。
易牙:那只鸡运动充足,一定很好吃。
欧阳修:鸡之意不在马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李白:春风小鸡过马路,十里锅开万里香。
杜甫:秋风吹破草庐顶,老鸡残衣马路行。
白居易:斗鸡过马路,病鸡毙柴房。
杜牧:青楼桥畔我独醉,梦看小鸡马路游。
李清照:昨夜小鸡过马路,似悬,却悬,偏如一场春梦。
王朔:无知的鸡无畏。
鲁迅:其实鸡本不想过马路,但你们说得多了也就过去了。
体育老师:这只鸡在减肥。

修辞

岔断律 - 衬跌
比拟

案件持续发酵,最后变的松软可口
普通的猫有9条命而精通计算机的猫有1001条命

打破界限

赋予动物和人同等的权力,构成童话般的世界

《烤鱿鱼》:从前有个人钓鱼钓到了只鱿鱼,鱿鱼求他:“你放了我吧!
别烤来吃啊!”那个人说:“好的,那么我来拷问你几个问题。”鱿鱼很开心说:
“你拷吧你拷吧。”然后鱿鱼被烤了

我常因为不够变态而和你们格格不入,小蝌蚪对爸妈说

混淆概念

省略句子成分,偷换概念

“不要再打了,我全招!”老板奄奄一息地望着应聘者们

汉化组把漫画里的女性角色全部汉化成男人。

语种跨越

跨语种的谐音梗

万德福泰瑞宝我太富

违反逻辑

- 废话
- 逻辑混乱
- 逻辑前后矛盾

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有种族歧视的人;一种是黑人;一种是不识数的人。

狡辩

借题发挥,故弄玄虚,避重就轻

“爸爸,”小儿子说,“我今天可不可以留在家里?我觉得不舒服。”
“你觉得什么地方不舒服?”爸爸问道。
“学校。”小儿子回答。

小红问:“你搅拌咖啡的时候用右手还是左手?”
小美说:“右手。”
小红说:“哦,你好厉害,都不怕烫,像我都用汤匙的。”

口误

看这孩子说都不会话了

从语用和认知角度解读冷笑话

关联理论 - 从语用学中交际推理模式去解读冷笑话
最大关联 - 听话者关联,听者根据自己认知能力对某一话语的理解
最佳关联 - 说话者关联,说话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语境效果所设定的关联
找到最佳关联,与最大关联产生反差 - 幽默制笑

框架迁移理论 - 从认知语言学范畴中人类元语言层面去剖析冷笑话
框架到框架的转换
听者根据自己的元语言对某一事物进行原始的框架构建
成功解读 - 通过诱因的指引启动新的框架
诱因 
- 语音:同音设歧、谐音双关;
- 词汇&语义:词的多义性、曲解、望文生义
框架 - 反映一定情境下的事件和行为的典型表征解构 - 生日趴体
槽孔 - 食物、游戏、礼物
填充物 - 汉堡、冰激凌、红酒
想要准确理解华语,就需要根据知识背景选择启动合适的相关框架
再次解析&多角度解析 - 框架迁移

框架转移需要诱因 - 语音、词汇&语义
偏离 - 相对于规范(零度)的偏移
零度 - 消极修辞的规范
零度以下 - 语病
零度以上 - 积极修辞

零度、偏离、正偏离和负偏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条件 - 语音/心理/物理/文化的制约
物理世界微妙而无限,为尽其所能地表达,人寻求语言上的偏离
同音设歧
“说叠字的男生也太可爱了吧。”“我是你叠。”

谐音双关
"不要打捞我,我有权保持沉没。"沉船说
词的多义性
两盏声控灯我一语双关。

曲解、望文生义
“我还是决定跟你分手。我们就此道个别吧。”“别吧。”
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听话者能不能获得最佳关联
当经过努力获得最佳效果,最佳关联与最大关联的反差越大,与预期相去越远,语境效果越强
若听者找出诱因破译出最佳关联,就会产生幽默效果
概念合成理论 - 认知模式

四个心理空间: 
- 两个输入空间 input spaces
- 一个类属空间/普通空间 generic space
- 一个合成房间 blended space

把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共有特点或结构抽象出来放在类属空间里
把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其他要素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
组合拓展
四个空间互相映射彼此联系,构成概念合成网络

第一天,小白兔去河边钓鱼,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
第二天,小白兔又去河边钓鱼,还是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
第三天,小白兔刚到河边,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小白兔大叫:
“你他妈的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输入空间1 - 小白兔有关要素
钓鱼、用胡萝卜当诱饵、骗鱼上钩、没钓着鱼

输入空间2 - 鱼有关要素
寻找食物、寻找水中鱼可食的食物、没有找到食物

类属空间 - 钓与被钓的关系以及相关要素
施事、行为、结果

预料中的合成空间 - 鱼成功吃到食物(诱饵),小白兔成功钓鱼
故事中的合成空间 - 小白兔没钓到鱼反造责备

结语

社会和语言相互影响

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语境、性别)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的功能和地位
语言发展

个人因素:知识结构、心理、性格
较高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想象力
娱乐精神

社会发展、人们精神的变化促进了冷笑话的产生与传播